“润笔”一词的来历!

2016-01-07 13:37:00
大笃堂
转贴
4566

北周时,郑译与杨坚有同学之谊,但郑译因被弹劾,贬为开府、隆州刺史。后来,他奉诏回京治病,隋文帝杨坚在礼泉宫接见了他,并赐宴,与他一起喝酒,非常高兴。这时,杨坚对郑译说:“我心里很挂念、怜悯你。”杨坚对在场的侍臣们说:“郑译与我同生共死,在我遭到曲折和危难之时,他帮我说话。这些我何曾忘记?”于是,杨坚当场命内史令李德林起草诏书恢复郑译沛国公的爵位和上柱国的官职。这时,高颎对郑译开玩笑说:“笔干了。”郑译笑道:“我出为刺史,拄着拐杖回来,没得到一个钱,用什么给你润笔?”杨坚大笑。 

这就是“润笔”的出处和来历,后来它便用来指代书画家卖字画所得到的报酬。

历史上,收取润笔一直被视为文雅之事,清初的戴易首先明码标价,挂牌卖字,“榜于门,书一幅止受银一钱,人乐购之。”但最具影响力的首推清代郑板桥的笔榜,他将字幅的大小与价格联系起来,并称“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

此后,书法家订润卖字渐成风气,并被社会广泛接纳,书法变得和其他商品一样在市场上流通。 然而,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书画买卖遭到禁止,人们若喜欢某个书法家的书法,便设法向他索求,无需付给润笔。虽然改革开放以后,艺术拍卖和流通市场逐渐兴盛,名家书法屡屡卖得天价,但是书法家公开挂单卖字者很少,书法家仿佛羞于谈钱,这便造成了可以免费索求其作品的假象。许多场合如饭局、雅集、笔会、会议等以及微信朋友圈上,书法家常会碰到开口索要作品的人,却很少有人言明会付给润笔。有的人那说话的口气让人听来好像他要你的字,算是给你面子。呜呼! 

书法家张山先生现场挥毫

可能在一些人看来,不就是在纸上写几个字吗?这张宣纸这几点墨汁值几个钱?其实,书法远不是在纸上写几个字那么简单,若要估算成本和付出,那是非常高昂的。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从小就要用功练习,如果能得高人指点或贵人相助,幸运地脱颖而出,起码也要30年以上,而最后成名成家的概率只有5%。这数十年来,他拜师学艺、临池习书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笔墨、纸张、金钱,难以计。书法家沈尹默练习书法时,曾一天写完一刀宣纸,那可是整整100张啊!沈鹏《咏书》诗中说:“废纸三千犹恨少”,这并非虚语。齐白石曾说:“别人看我的一幅画好像很简单,他哪里知道,有时我私下里曾画了数遍。” 老子说:“大道至简”。看似容易的写字,其实要写得用笔有法度、结字有神采、线条有质感、全篇气韵生动,那真的非常难。每一幅书法作品都是独特的唯一的,真正的好书法作品是无法重复的。就如同王羲之的《兰亭序》。而且创作过程是快速的,整幅字看起来就像是一条奔泄而下的河流;它是连续的,从开始一笔,到最后一画,都会完美呈现,不可逆转;它又是一次性的,落笔即成,不容修改。所以,书法作品的成功率是很低的,甚至有时更赖天机造化,哪怕是大师、书圣也莫不如此。书法家耗费的宣纸和废弃的劣作,往往要比一个画家多得多。 所以,书法家创造性的劳动,理应得到尊重。

如果你与书法家不是老友故交,或者不是书法家主动赠送,那么你真心喜欢他的作品,向他索求时就应当付给润笔。书法作品中凝聚和体现了书法家多年积累的功力,学养和修为,要免费索字请三思,换位思考下,某人来你家中,看见你家的客厅有一盆养了数年才开花的君子兰就要抱走,你会乐意送他么?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索取就是不劳而获。我们可以为一件T恤衫、一餐饭、一晚K歌,而一掷千金,为何舍不得为喜欢的书法作品付出润笔呢?更何况它会为你的厅堂添光增辉,使其格调高雅,看到它会使你身心愉快、神清气爽,甚至还可以为你的资产保值增值。你何乐而不为呢?

    联系我们

  • 电话号码:13632655486
  • 地址:深圳宝安福永街道德丰路118号彬业大厦3楼
  • 联系QQ:425145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