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养琴,琴亦养人

2017-10-20 20:06:00
原创
2087

古琴选材多样,故音质、音色、自然有较大的差别,例如发音有:清亮、浑厚、松透、古朴、苍老、宏大、清润、凝重、甜美、灵透、幽奇等等,丰富多彩,一琴一音,音色各异,可满足各人爱好,这确是中国古琴一大特色!

宋代《梦溪笔谈》说:“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足见材质与音色有密切关系。好琴还要逢知音,不然的话,纵然它值千金,也等于废物。
因此,养琴之法,一要常弹,二要善待,三是修缮,四要涵养。


要常弹

古人说:士不可一日无琴、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琴是你的良朋知己,怎么能久别呢?如果长久不弹,让它落满尘灰,成了虫蚁的巢穴,多么可惜!所以必须悬挂在书斋里,纵然做不到形影不离,也要经常弹奏。
传世的老琴为何音色美?因为琴越弹音越好。而新琴因为木材汁液没完全褪掉,漆灰没干透,加之琴弦新的原因,发音多半疲、木,不够清亮。如果你的琴选材好,确实是按古法斫制,弹上几年后,木汁褪尽、漆灰干透,没有火气,音色就会清亮松透,圆润细腻,断纹也会慢慢形成。

有人说“你爱一个人,不仅是爱她(他)的年轻漂亮,也要爱(她)他白发苍苍、饱经风霜。况且琴老了才更美!
王徽之(字子猷)酷爱竹子,说:“怎么能一天没有这位先生!”(见《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周乘(字子居)曾经说“我只要几个月不见黄宪(字叔度),浅俗、计较得失的念头就又滋长起来”(见《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礼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琴也是如此,三天不弹,俗气渐生。


要善待

天有春夏秋冬,地有东南西北,气有寒温燥湿,无论南北,凡竹、木所造的东西没有不会开裂或者发霉的。总的来说要避免风吹日晒和控制湿度。
如果是在北方,风干物燥,尤其是春、秋、冬三个季节。北方的暖气、风对琴的危害很大,一定要避风、远离暖气,勤用湿布拖地或者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在40以上。另外还可以多养花草、鱼,一则可以增加湿度,二则让环境幽雅。如遇到长期不弹的情况则最好将琴放进琴囊后立放。

如果是在南方,比北方好保护琴,但也要注意梅雨季节不要靠近湿墙。湿度过高琴音会暗哑,只要等天晴就没问题。
琴不弹时必须悬挂,可用十厘米长水泥钉,墙外留5厘米,缠点黑胶布。或者装在琴箱或者琴囊里,靠墙竖立,否则将因为木材变形,塌腰驼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基本上不能修好。如果岳山与承露间、龙龈与琴体出现细小裂缝,是因为软硬两种木材张弛(膨胀系数)不同,不碍弹奏一般不用修理,湿度恢复它会慢慢消失。当然,如果裂缝超过两毫米,必须修理。如果琴面出现横向细微裂痕,不必惊慌,若不出现沙音就不必管它。
你若善待琴,它也会善待你。


要修缮

琴的成长、流传,如同人从幼童到壮年,再到老去。人的寿命至多百年,而琴的寿命却可达几千年。百年之后,人不在了,琴正当壮年,如果有幸遇到知音珍惜它,即可传世千年。
如果遇到不肖子孙,要么当朽木抛弃,要么当柴烧了,要么卖给不珍惜的人,琴就死了。曾听说道士养仙鹤,千年才会换羽毛,先是白的,后是黄的。道士羽化(去世),仙鹤会悲伤地鸣叫。
琴人不在了,琴会怎么样呢?历代留下的琴,都是经过修缮的,有的是开裂,就用胶粘合;有的是漆灰剥落导致出现沙音,就用生漆髹补,因此老琴大多间杂朱、黄、褐色漆,斑斑驳驳,美不可言。


要涵养

琴是圣人所创。古人论琴,没有不首先重视人品、学问、修养的。人品不端正、肚里没墨水的人,怎么能与他谈论琴道?人弹琴而修身养性,琴也要靠人养它。人有清浊,琴也就有清浊。这是因为音乐由人心产生,心灵如何,琴也会感应到。不懂音律,不算会弹琴;只懂音律,就是“乐虫”。因此,弹琴的人必须多读书,经、史、子、集都要涉猎,最好还懂书法、绘画、诗词等,更要多与山水亲近。

一个人品学养都好的人,弹出的琴音必定“不同凡响”,因为有“书卷气”。古人说“琴者,情也”,感情不丰富,琴声里必定没有感情,那么,白白弄些噪音有什么益处呢?

琴道,博大精深,洁净微妙,人一辈子也难以探究到尽头啊!

    联系我们

  • 电话号码:13632655486
  • 地址:深圳宝安福永街道德丰路118号彬业大厦3楼
  • 联系QQ:425145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