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绘画作品赏读

2014-11-20 16:32:00
张西昌
原创
6431
摘要:他超越俗世的纯美心灵,远离都市书画圈的他,或许不知魏晋,但这也正是他能够安然无欲的个中原由。尤其是他的山水画,安静而富于诗意,不温不火、清心远尘。

心如明月寄壶中——薛涛绘画作品赏读

二十年前,我与薛涛同窗,在一所中等师范学校里,我们接受了最初的美术蒙养。与大多数同学不同的是,薛涛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传统绘画和文学素养,因而,其艺术的颖悟能力和视野远远优于同龄人,这也是我们能够迅速成为密友并保持至今的初始缘由。

薛涛的家在岐山脚下,距离周公庙只有两三里之遥,那方神奇的土地所散逸出来的地气与文脉,或许深刻影响了他敏感的文化触角。他是一个良善朴温、细腻内敛的人,也因这种天然的人性质素,使其具有着悲天悯人的艺术情怀和审美之心。

岐山之地,古风浩荡,才人辈出。十二岁时,薛涛即受当地一位画家的指导,遍涉山水、花鸟和人物诸类,对于颜楷书法也用力甚勤。因而,在柔性工具的把握与意象形式的体味上,薛涛清定而早慧。而且,在书画的爱好之外,他的诗文更是出类拔萃,虽无直接的导师,但他敏感温柔的心智,常能使其诗句充满了别样的温雅之美。我总觉得,他如春芽一般的才华,却总被德行所遮掩,如玉在璞,不事张扬。那时,在很多稚幼少年者的心里,他的精神世界显得那么丰富且带有些许神秘。我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所秉持的单调与倔强,在他身上也常得以缓释和澄怀,这种力量甚至远远超越了诸多师长在体制之内的规范作用。从他那里,我知道了前所未闻的许多画家、作家、诗人和学者,其中,他最喜欢的李叔同、丰子恺和傅雷三人,逐渐成为了丰沛我们人格结构和生活意趣的精神源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关系已经超越了懵懂少年之间的盲目性单纯,而是成为了具有默契与共鸣的精神感召。

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并维护心灵的自由,我们曾经租住在学校附近的小村里,朝读夕绘,勉励有加,几乎是每天晚上,我们都要学习绘画到三更。那时的岁月,清纯而富有诗意,以致今日回想起来,心里依然充盈着庆幸和满足。在性情的内养和价值观念上,我们有不少的相似之处,因而在具体的人情世故和遥远的理想假设上,也往往能够产生共鸣。这种内力促动的结果,使得我们的学习似乎成为了排除功利,而最接近心性完善的一种精神主动。那时的我们,花雨之季,没有对于人生世故的遭际和慨叹,所以明澈而纯净,虽然谈不上对艺术的深切感知,但对于艺术追求的种种假想却给了我们最大限度的精神支持,甚而也使单调的生活变得美好。

师范毕业,重返故乡,薛涛理所当然成了一名美术教师。不巧的是,那时正是诸多地区教育财政困难的时节,我们这些乡村的教员,需要自带粮食去工作,比较严重的地区,甚至半年才能下发一次工资。不少满怀梦想的青年者在现实的逼迫下,负笈南行,到江浙及沿海一带工作。薛涛是当地最早的南下者之一,他温良的个性和过硬的专业特长,使其在小学教育的领域内熟稔有加,也取得了丰硕的口碑与成果。但是,生活流转,意气消磨。安心乐道的天性使他没能在功利的层面上实现事业的突破。多年后,从南国返乡,重操旧业,生活也是繁忙而单纯,在作为校长的各种杂务之外,绘画依然是他心有所系的精神寄托。

如果说,少年时期的才情积酿,是一种生命激昂的外化,但待人到中年之时,却会夹杂着诸多复杂的人生体味,以及力不从心的理想游离。这是我面对薛涛作品时的一种感触。多年以来,我们心灵互通,道路相离。在断断续续对其作品的观览中,我更多关注的是画者本体的心路变迁。艺术需要技术的外向传达,也需要心灵体悟的内在自养,二者的调节持衡,则会形成作品的视觉风貌。薛涛的审美是古典的,因而内心也被静谧、和谐及优雅所充盈。在临习画谱之余,他喜欢拟古法写生,我亲眼见过,平淡的关中村景,会在他笔下幻化出耐人寻味的诗意情境。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他对周遭物什怀有深沉而真挚的情愫;二是诗文的锤炼,给了他超越俗世的纯美心灵。远离都市书画圈的他,或许不知魏晋,但这也正是他能够安然无欲的个中原由。尤其是他的山水画,安静而富于诗意,不温不火、清心远尘。

薛涛是个随俗而安的人,在庸常琐淡的重复性生活中,他总能迁就他人,满面笑容。学校里的日常工作他喜欢苛求完美,亲力亲为,绘画也便成了庸常生活里的间或记忆。这种无我式的性格,其实也造成了他深潜于心的苦恼。所以,在他的画作中,我能体味出暗含于温雅之中的淡淡幽哀。

家在青山环抱中    70cm×70cm

山行  60x60cm

峡江小景  34x32cm

霜后  65x32 cm

急雨添泉声    34cm×32cm

秋心   65x32cm

一帘烟雨  万顷江山    70cm×70cm

诗为心画,画为心声。在薛涛的心灵深处,应该潜藏着玲珑的精神家园,但是过于深邃通幽,而不能明达于他人。他的良善、热情和单纯,有时与世事不甚相合,但是有了他,人性中便能多一份澄澈。我真诚祝愿我的老同学,能够在他寄予梦想的书画上,达到自己理想的境地。在文尾,择录一首他为我所作的和诗,经此,大家或能更深理解他所意欲表达的文意与画境。是谓:“云消涨,草青黄,故人不相忘,清风飘四方。纵是江南风物好,月明幽梦在故乡。”

张西昌

美术学博士  西安美术学院教师



    联系我们

  • 电话号码:13632655486
  • 地址:深圳宝安福永街道德丰路118号彬业大厦3楼
  • 联系QQ:425145795